贵宾登录

二战美军的海上铁脚板漫讲两栖作战中的登岸载具

日期: 2023-04-07 03:46

  看过《拯救大兵瑞恩》的军迷们,应该对片中关于诺曼底登陆作战的片段记忆犹新,其中震撼而血腥的场景,正是当年残酷登陆战的线年的诺曼底登陆战,并不是美军在二战中第一次执行两栖登陆任务,早在北非的法属阿尔及利亚以及摩洛哥、意大利的萨勒诺、太平洋的瓜岛,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多次进行了两栖登陆作战,成功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

  而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作战水平的日益成熟,和一大批先进的两栖作战载具有着重要关系。它们成为了二战机械化趋势下的海上铁脚板,是由海上向陆地转战的重要装备,这次我们就通过诺曼底登陆战和太平洋战场的不同情况,分别来聊聊这些背负着士兵生命和荣耀的两栖铁脚板。

  要说两栖登陆载具,就离不开这些载具所搭载的士兵,二战时期美国的两栖登陆作战主要依靠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而海军陆战队最早只组建了约6个师,以及一些附属的营级小规模部队,不少建制都是在1943年后才开始成军,故而欧洲战场,尤其是诺曼底作战的主要是美国陆军,海军陆战只有少量人员参与。而太平洋战场则是海军陆战队相对集中的地方,当然这也和两者登陆后执行的作战任务类型和战场态势有着重大关系(诺曼底有大量的反坦克拒马、坚固碉堡和88mm炮防守),后面会专门分析这种区别,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因为军兵种之间的不同,所以同样都是美国士兵,但是在登陆作战中使用的登陆载具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简单来说陆军多使用两栖登陆艇,而海军陆战队多使用两栖登陆车。这一艇一车,虽然只相差一个字,但是待遇却是截然不同,很多人也将这个区别归结为诺曼底登陆战伤亡奇高、异常血腥残酷的原因之一。

  伴随着登陆艇冲上滩头后的巨大震动,咣当一声登陆梯板被放下,士兵们踏着咸腥味的海水中鱼贯而出,而后伴随着海滩上密集的机枪声,鲜血瞬间就染红了海滩。而这艘登陆艇则迅速的返回,运载下一批用血肉之躯进行登陆战的士兵。这一幕在D日的数个登陆场上随处可见,很多士兵刚刚踏出登陆艇不到数分钟就牺牲在滩头阵地上,根据战后统计平均约4秒钟就会有一个士兵倒下,而这种由希金斯造船厂设计制造的型号为LCV(P)的车辆/人员登陆艇,也被士兵们戏谑的称为死亡登陆艇。

  实际上很多军事学者都认为,这种舰艏梯板式登陆艇是造成士兵伤亡的主要原因,因为一旦放下登陆梯板后,士兵将在完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直面对方的火力网。但是就事实来说,造成这么大的伤亡,并非是设计这种登陆艇的本意,因为通过船只运送人员,并快速冲向滩头阵地投放进攻的方式,是二战之前最为经典的两栖作战思路,这种战术最早可以源自公元前波斯和希腊的一系列登陆作战。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就亲自带领部队使用两栖作战模式横渡德拉瓦河进攻新泽西的英国守军,其后1847年也使用过同样的战术攻击过墨西哥港口,可以说这种作战模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但在其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主要战场都在欧洲大陆展开,所以几乎没有发动过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导致了这种作战方式在自动化武器时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于是在诺曼底滩头,面对德军自动化武器的严密防守,使用这种100年前就固有的作战方式自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实际上如果没有类似LCV(P)这样的专业登陆艇,登陆士兵只能使用普通小艇,然后在滩头不远处下船徒步涉水登岸,完全就是活靶子,在没有达到滩头之前,可能就会造成的更为严重的伤亡数字。

  ▲面对自动化武器,采用大量步兵抢滩必然带来大量伤亡,反而是登陆艇提供了一定的掩护

  这点从LCV(P)车辆/人员登陆艇自身的损失情况也可以看出端倪。作为诺曼底登陆战的绝对主角,也是步兵第一轮抢滩的主要登陆载具,LCV(P)在1944年6月的整个作战投入了1080艘,但是本身的战损却不大,在尤他和奥马哈的登陆场一共只损失了80艘左右。这说明造成大量伤亡的原因主要是老旧的两栖战术和纯步兵缺乏前线支援,至少在运载过程中LCV(P) 还是相对安全的,而这个结果主要得益于LCV(P)的优异设计和多次改进,也和它的设计者希金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希金斯全名为安德鲁·杰克逊·希金斯,他从小对读书没有兴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叛逆,在读完初中后就辍学,后又打工和参军,长时间的社会生活经历,让他拥有了非凡而独到的眼光,这也让他的后半生和美国两栖登陆载具的发展紧紧的绑在了一起。

  1906年的时候,希金斯进入了一家进口木材公司工作,这位木匠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希金斯木材公司,这段经历让他对木材有着相当专业的研究,尤其是制造在浅水区域航行的快速木船,这也为他日后能设计出快速登陆艇提供了非常多的益处。由于木材生意的需要,希金斯成立了自己的木材运输船队,随着业务的扩大,他自己开始建立造船厂,生产一些内河货船以及拖拽原木的拖船,这些船只非常适合密西西比河繁荣的伐木产业,渐渐希金斯的主要业务开始放在了造船行业上。

  由于在浅水高速船领域的惊人造诣,希金斯早期设计的创意号潜水船,可以在几十厘米吃水线的情况下高速行驶,其后更是设计出了适合美国南方大面积湿地和沼泽的尤里卡号,正是因为这一船只的杰出性能,希金斯造船厂才被美国军方看中,成为新型登陆艇的主要设计和制造者,这也让该船厂从一家民营作坊崛起成为二战时期著名的大型造船企业!

  和电影中看到的不同,LCV(P)实际并非用金属制造,而是标准木质结构,仅在两侧安装有钢板用于防护。整条艇长为10.8米,宽度为3米,满载排水量为12吨,航速最快可达9节,航程为100海里,登陆艇还在驾驶室后方配置了两挺M1919机枪用于自卫和掩护士兵冲上滩头。当然了,LCV(P)登陆艇辨识度最高的部分还是艇首登陆梯板,整个梯板放下后长度达到2米,可以填补登陆艇和滩头之间的距离,方便士兵直接向海滩冲锋,也有利于车辆直接驶向阵地。

  LCV(P)登陆艇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自前文提到的尤里卡小艇,最早在1930年开始时生产,这种使用柴油机的小艇在当时还是颇为时髦的,不过最初并非是用于军用目的,直到后来才改进为LCP(L)军用型,同时也增加了机枪等军用装备。不过此时的LCP(L)载荷偏小,无法装载车辆,而且士兵需要从船体两侧才能上下,极为不便。直到LCP(R)型号中才在舰艏增加了可下放的登陆梯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设计最早是出现在日本大发登陆艇上,不过希金斯通过美军获得了这一关键情报,这才通过数次改进成就一代经典登陆艇。

  而后又衍生出可以装载一吨重卡车的LCV,这几种早期型号都通过了我们前文提到的北非、意大利和瓜岛登陆战役的实际测试,在改进了一些基层部队反馈的缺点后,正式定型为LCV(P)。到了诺曼底登陆作战时,所有的早期登陆艇型号已经全部更换为LCV(P),至此在登陆作战中士兵无需在完全失去作战能力的情况下涉水登陆,而是可以直接进入滩头阵地,这对于处于一线的登陆部队来说,无疑于是不幸中的大幸。

  有了LCV(P)后,人员登陆的问题基本解决,甚至还能运输一些辅助车辆,但是重量太大的装甲载具运输依然是一个问题。虽然诺曼底的海滩登陆场遍布大量的铁据马和反坦克武器,但是在步兵占领滩头之后,运送大量的装甲车辆的任务就必须快速展开,否则虚弱的步兵很容易被敌方配置在战线后方的装甲部队攻击,一旦被赶下滩头阵地,那么用鲜血换来的登陆场可能瞬间易主,整个登陆作战也就功亏一篑。这使得在登陆船队中必须配置一种专业的大载重车辆登陆艇,以便能够及时的完成装甲部队的登陆作战,而这一艰巨的任务毫无疑问的还是交给了具有超强设计能力的希金斯造船厂。

  这种车辆登陆艇的最初的方案叫做LCM登陆艇,早在1941年该合同就被交给了希金斯公司,经过对比几个同步设计的方案后,LCM2型得到了美国海军官员的青睐。该型号长度13米、宽度4米、采用双马达推进,和LCV(P)的木质结构不同,因为要运载重型车辆,因而是全金属的。但同之前希金斯公司生产的LCV(P)一样,舰艏也具备经典的登陆梯板,可以让装载的坦克或者其它装甲车辆直接在滩头登陆,所以并不需要对车辆做出涉水性能的改装。在载重量方面,LCM2型可以搭载18吨以下装甲车辆。

  值得称道的是,希金斯造船厂大幅度的改良了LCM2型的制造工艺,虽然是金属船体,但是制造工时仅有50多个小时,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制造,这点尤其让美国海军感到满意。最终这种LCM2型在1943年之前就建造了4300艘之多,并且参加了塔拉瓦环礁登陆战。一战成名之后,后续更大的LCM3型也被美国海军采购,载重量进一步提高,可以装载30吨左右的中型坦克,这样在简易码头建造前,登陆的步兵就可以拥有非常强大的装甲火力支援,足以防守登陆场阻止敌方装甲部队的返攻。

  值得一提的是,LCM3型在M1919机枪外,还添加了火箭发射装置,可以为登陆部队提供更多的掩护,在登陆场情况良好时,甚至可以伴随登陆步兵一起抢占滩头。得益于这些优点,LCM3型更是惊人的制造了8631艘,几乎成为二战中建造数量最多的车辆登陆艇。

  不过LCM系列登陆艇的缺点还是明显的,毕竟这种艇的外形延续至LCV(P),虽然装载量在LCM6型时已发展到34吨,但在装载数量上严重不足,难以在短时间能将大批量的车辆同时运抵登岸,如果逐次运输又很容易变为添油战术,被敌方反坦克力量逐步消耗掉。即便是同时动用多艘LCM型登陆艇,也可能因为登陆场地域狭小的等原因,导致车辆上岸速度缓慢,还容易造成堵塞。于是一种同时能够装载数辆装甲车辆或坦克的登陆艇,成为了美国海军的刚需,而在此战术思路下诞生的就是LCT坦克登陆艇。

  该型号全长34米,宽10米,排水量达到283吨,和上文提到的LCV(P)和LCM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因而LCT的装载量也颇为惊人,可以同时装载5辆30吨左右的中型坦克,或者是4辆40吨的重型坦克,是LCM型的5倍之多,也可以装载同样重量的卡车和人员等物资,是一型战术兼容性很强的登陆艇。

  由于该型登陆艇生产时适逢美国《租借法案》,所以也成为该法案下援助英国的主要装备物资之一,不仅大量的装备美国海军,英国也大量生产和装备了LCT,其中LCT最初的1-4型为美国出资英国独立建造,而其后的LCT6型更是成为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中的标准坦克登陆艇。整个二战期间该型至少生产了900艘,虽然数量要少于LCM型,但是因其强大的装甲运输能力,在战略意义上甚至要更胜一筹。

  ▲LCI大型步兵登陆艇,可短时间内运载大量步兵,但由于体积较大,所以无法像LCVP一样直接在滩头登陆

  不过LCT并非是美国登陆载具系列中最大的型号,后续美国海军还装备了一系列的大型两栖登陆载具。包括能同时运载200名士兵和物资的LCI大型步兵登陆艇;装备有9门40mm火炮和火箭发射装置的LCS大型支援登陆艇,可以比大型战列舰更加接近登陆场,提供更加精确的前沿火力支援。

  还有一些已经超越艇的范围,例如LSM重型登陆舰、LST坦克登陆舰等等,其中LSM型虽然也是运载装甲车辆,但是主要运输的对象却是LVT(两栖装甲登陆车辆)。这种可以涉水登陆的两栖坦克,除了在欧洲莱茵河作战中少量部署过,绝大部分都是作为海军陆战队的装备应用在太平洋战场,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登陆车和登陆艇在战场用途上有何不同?

  从实际作战角度而言,不论是登陆艇也好,还是登陆车,都是要由更大的船只运送到登陆作战预定战场周围的海域,通常是由大型登陆舰、高速作战舰负责。例如登陆艇可能被悬挂在大型船只船舷两侧,作战时在放入海中编组进入战场,而登陆车则是直接由于大型坦克登陆舰运送,在进入礁石和浅水区域后,在由登陆车自行划水运动遂行登陆作战。

  但是由于不同战场环境下登陆作战的差异,在太平洋战场声名鹊起的登陆车,却并未在欧洲战场的登陆战大规模使用。之前我们提到了诺曼底战场遍布铁据马、各种反坦克地堡和88mm炮,尽管大西洋壁垒的修建算不上完美,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着严密设防的登陆场无疑将登陆部队的进攻难度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因而在这种战场中,在步兵抢滩登陆扫除滩头沿线的反坦克火力点之前,装甲部队很难直接登陆,否则就是防御方的活靶子,而被摧毁在滩头的装甲车辆还会阻碍后续登陆步兵的行进路线,所以在D日中装甲部队不能第一时间跟随步兵登陆,而这也是为什么诺曼底登陆战血腥残酷伤亡极大的原因。

  然后我们在将视线移动到太平洋战场,相对于大陆架沿岸,太平洋战场的登陆对象则是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小岛,由于岛屿部署的部队和储备的物资有限,防守方不可能修建太多的防御攻势,这对登陆部队是比较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让装甲部队伴随步兵同时登陆作战成为可能,相对于诺曼底登陆模式,这种方式可以让步兵登陆时有着更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掩护,大幅度提高了登陆步兵的生存几率和登陆作战的成功概率。

  ▲太平洋战场中后期典型的夺岛登陆战,和诺曼底不同的是,LVT搭载步兵直接抢滩登陆

  当然了,太平洋战场大量出现的LVT装甲登陆车也和兵种之间的区别有着很大关系,我们之前说过,在该处主要的登陆力量不是美国陆军,而是海军陆战队,陆军通常是在海军陆战队拿下滩头针对后在深入岛屿内陆肃清敌人。而LVT作为专用的两栖登陆车辆,则全部分配给了在太平洋战场作战的海军陆战队,这一方面是因为新装备的生产数量有限,也是因为登陆作战在欧洲战场是偶有为之,而在太平洋则是家常便饭,将大量的LVT分配给海军陆战队也是颇为合理的,毕竟在太平洋战场初期,美国海军所面对处境更加凶险。

  作为太平洋战场的登陆战主角,LVT让两栖登陆战的士兵感到放心,尾部的火箭发射装置可以在士兵踏上滩头阵地前就对敌方防线来一轮洗地,尽管精度不可能太高,但是近距离的掩护效果还是值得称道。

  但是早在几年前,谁也不会想到LVT能在战场上发挥如此大的用处,也包括它的最初设计者唐纳德·罗布林。和尤里卡小艇一样,这位美国工程师设计LVT的初衷也并非是兵器,是用于沼泽和复杂地形的搜救工作,毕竟当年的美国还有多数土地未被开发,尤其是南方和五大湖区遍布一些危险区域。所以早期的LVT外形是比较奇怪的,和大多数军用装甲车辆并不相同,于是在唐纳德实验LVT的小镇上,很多居民将这种水陆两用的登陆车讥讽为机械鳄鱼,因为这种履带式车辆与其说是车,更像是一个平底的船形物体,在水中操控性也不好,更像是在沼泽中游荡的鳄鱼,所以机械鳄鱼一词也就一传十,十传百了,以至于如今鳄鱼一词在英语中还有专门的释意指代水陆两用车辆。

  虽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是唐纳德的机械鳄鱼还是受到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汉考克中校的关注,他敏锐的感觉到这个水陆两用车很可能是两栖登陆作战中的重要的装备,可以完成从舰到岸作战的连续性,让装甲部队如同在地面一样伴随着步兵进行进攻。事实上,LVT确实补全了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作战理论上的重要一环,而机械鳄鱼也因为汉考克中校这个伯乐而声名鹊起。

  但是和LCV的设计者希金斯不同的是,唐纳德是个单纯的工程师,他并没有经商头脑,也无意于开拓属于自己的工厂,于是LVT在经过几次修改后,就交由著名的美国食品机械公司(FMC)进行制造,顺嘴说一句,虽然有食品二字,但是FMC却是彻底的军火商,美军标志性的M2布莱德利步兵战车和AAV7两栖步战车都是他们的明星产品。

  1941年,首批200辆LVT建造完成,随即正式服役,此时经过改进的LVT在外观上已经和大多数坦克区别不大,不同的是底部为了增强浮力都异常宽大,而前部则增强了适波性,更适合在水中前进。但在火力方面和其他装甲车辆相比就要逊色很多,早期型号的LVT没有任何火炮系统,后期也只加强了7.62毫米机枪由于自卫。不过在1942年的瓜岛战役中,LVT还是参加了登陆作战,帮助第一批登陆士兵运送了大量的弹药和生活补给,而本身的伤亡并不大,就这点而已,LVT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因为其研发难度本身并不算很大,整个投入产出比是不错的。在初战告捷后,军方很快认识到了LVT这种两栖装甲载具在登陆作战中的巨大优势,而该型号也一直生产了大约1000多辆。

  那么,LVT型战车有没有问题呢?当然也是有的,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海上驾驶性能和航行速度,毕竟两栖战车在登陆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海中,这些性能指标往往能决定一场登陆战役的走向。不过受限于当时的发动机水平和悬挂设计,不经过大的改进,LVT的性能也很难在提高了。

  于是在美国海军的主导下,MFC很快就推出了改进的LVT2型,而这次外号也从鳄鱼换成了另外一种动物水牛,不论从使用方式和外观上都更形象了。LVT2型提供了多达100多种的改进内容,主要通过增大空间加大了浮力,改进了水上航行的性能,大大增强了之前航行速度,改进后全重增加到了13吨,最大航行速度由10千米/小时增加为12千米/小时,可以搭载24名士兵或者同样重量的军用物资,同时针对战斗性能不足的问题,增加了1挺12.7毫米机枪,有的还个别加装了37毫米机关炮或者火焰喷射器,后期还有一种LVT2A型增强了装甲水平,增强了乘坐人员的安全性。

  由于LVT2系列应用了大量改进,所以即便后期还衍生出了LVT4等多种改进型号,但LVT2依然是太平洋战场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两栖登陆装甲车。从1943年的塔拉瓦战役开始,直到后面的塞班岛、硫磺岛、关岛、莱特岛战役,随处可以见到LVT2的身影,很好的解决了登陆作战中的人员和物资运输问题,还能起到一定的掩护登陆部队的作用。其生产数量也是LVT家族中最多的,达到了3412辆。它的基本外形和设计思路奠定了现代两栖装甲车辆的发展方向,对其它不同国家型号的两栖战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LVT4型,其结构和LCV早期型号相差并不大,这或许是美军淘汰FMC的原因

  这其中也包括日后名声大噪的AAV7,它的原型就是LVT7型,这也是美国食品机械公司自二战后又一次夺回美军主力两栖战车的订单。因为二战结束后的1950年,LVT4系列就越来越无法满足美国战后的需求,于是博格华纳主导设计的LVTP5拿下了战后美国两栖战车的新订单,让MFC黯然离场。到了60年代的越南战场,由于东南亚随处可见的水网沼泽地形,美军开始在更大范围内使用两栖战车,但是LVTP5型毕竟是海上两栖作战武器,并不完全适合茂密潮湿的丛林水网,在越战后美军谋求更先进的两栖突击车,这才引出了LVT7型,也成为日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营的主要制式战车。

  ▲美军现役的AVV7,你看能出有多少地方是采用了LVT1的经典设计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LVT1型履带式登陆战车辆几乎是开创一种全新的装备类型,而通过这种装备的普及,也将100年前创立的两栖登陆战理论进行了机械化武器时代的升级和完善。现在的两栖登陆借助更加先进的载具,将二战时期的从舰到岸发展至如今的投送既攻击,已经出现了划时代的转变,而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设计者以及那位中校始料未及的。

  隆美尔关于闪电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武器口径多么小,也不管武器数量多么少,要始终用火力支援步兵进攻,其实这句话放在两栖登陆战中依然适合。不管是登陆艇或是登陆舰,还是大放异彩的登陆车,两栖登陆载具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从运送到支援的发展过程,而终极目标则是让运送支援到攻击合而为一,这或许也是未来我们发展两栖作战战术理论一个很好的方向